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习强国】黄承锋副校长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点评长江经济带发展

2021年03月14日 10:09  点击:[]

一、全国人大代表谢来发: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为国家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谢来发在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的发言:

回顾近年来我国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感受尤为深刻的是,我们国家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九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的生动实践,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缩影。

坚持“三水共治”

通过治污水、活死水、防洪水,致力实现“水美”的目标。通过PPP模式,实施总投资近150亿元的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心城区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线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1012个。对这些排污口,全部进行采样监测、溯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口一策”的原则,进行系统整治,确保达标排放,不增加母亲河负担。2020年鄱阳湖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支流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做到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

坚持“内外兼修”

按照“堤外生态绿化带,堤内园林景观带”的标准,致力实现“岸美”的目标。从严管控岸线资源,整治违占违采违建现象,沿江共拆除非法码头74座、泊位87个。在江堤外滩和堤内各100-200米的区域,累计栽种各类绿植700多万株,铺草皮33万平方米,堤顶道路“白改黑”近160公里。因滩就势,因地制宜,对滩涂、湿地、拆除码头的旧址等一些相对开阔的地段,进行收拾整理,作为景观节点进行重点打造,全线共新建、改造小景点小游园60个。现在,一条集“守护长江、美化长江、展示长江”于一体的沿江生态廊道基本成型。

坚持“三管齐下”

通过淘汰落后、提升传统、培育新兴等举措,致力实现“产业美”的目标。九江是一个传统的工业重镇,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高,而且基本上都是临江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重、压力大。坚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三管齐下”,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特别是在淘汰落后产能上,痛下决心,大力实施小化工企业“出清计划”,把临江1公里范围内的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通过“关停并转搬”等措施,累计退出小、散、乱、污等化工企业共127家。出台“三个一律不许”的最严规定,也就是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5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建任何重化工园区、非化工园区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实施这三条铁律以来,先后拒绝了大大小小的化工类项目200多个。

今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了,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有些条款,充分吸纳了沿江各地在共抓大保护实践中的经验做法。比如,第二十六条就采纳了九江“三个一律不许”的相关内容,明确提出“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好这部法律,用法治力量守护好长江母亲河,确保长江“最美岸线”既美得起来、又美得下去。

借此机会,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并支持上升为国家战略。

专家点评

黄承锋:同名字一样,九江是一座以水著称的城市。九江总面积的30%是水域,江河众多,母亲河长江在九江过境151公里,长江的天然蓄水池鄱阳湖有70%的面积位于境内,拥有十分丰沛的水资源,还有着“九派浔阳郡,分明似图画”的美称。历史上,九江的稻米、茶叶、竹制品自汉晋之后便行销全国,还曾是中国中部的茶米集散枢纽,都得益于水的滋养。工业化以后,重化工业、采矿业等开始污染水体、土地等,环境污染较严重。

修复治理好、保护好水,是九江的命脉,九江以“三水共治”“内外兼修”“三管齐下”的抓手,忠实地执行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河里、河岸、岸上齐治,收到了明显效果。水体做到了“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江岸生态廊道基本成型,工业园区“三个一律不许”,初步出现了“水美、岸美、产业美”的景象。更值得欣慰的是,在不断重视生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九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2019年GDP的增长率为7.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1.4个百分点,2020年GDP的增长率为3.83%,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1.5个百分点,很好地处理了所谓生态与产业的矛盾,做到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九江还是一座拥有水陆转换独特优势的城市,东西向长江水道、南北向京九大铁路在此交汇,中央近日出台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九江位于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和长三角-成渝主轴的交叉点上,联通了中国的“四极”,这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国交通升级版赋予九江独一无二的重要区位。 目前,九江港列长江内陆港前五,未来可成为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空间巨大。正是交通枢纽的优势,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一员,九江可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南北-东西交汇的水陆枢纽作用,促进多式联运功能的发挥、供应链的畅通,促进综合运输结构向绿色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双循环”畅通,将九江等中游城市的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具有战略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布局。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162342281526980328&item_id=7162342281526980328&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二、全国人大代表程鼎:长江大保护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2020年是马鞍山,包括马钢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将马鞍山建设成为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对马钢的发展历程及当期生产经营给予了肯定,尤其是马钢在环保上的各项投入给予了赞扬,评价马钢后劲十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马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2020年是马钢融入宝武的第一个完整年,全体马钢职工以“一年当作三年干,三年并为一年干”的奋进姿态,奋力推动马钢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年新增69项三治环保项目,立项数近40亿资金,完成长江大保护环境问题整改任务111项。比如,投入15亿开展原料场环保升级及智能化改造项目,将原露天堆场改为大棚堆场,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改造过程中,采用先进的5G技术,实现了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再比如投入4.2亿资金建设筒仓项目,将原露天堆放煤场改为存储于20个高50米、直径20米的筒仓中,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减少了资源损失,同时节约出的场地可以用于其他基础建设,有效提升了“亩产效益”。

在长江大保护开展三治环保项目的同时,2020年马钢同时启动了以“绿色发展智慧制造”为主题的专项提升,投入近18亿资金,围绕全流程、全工序、全要素、全集成,建成投运了运营管控中心,炼铁、炼钢、热轧、冷轧智控中心。以冷轧智控中心为例,马钢原有17条冷轧产线,每条产线均有4-5个主控操作室,冷轧智控中心建成后,原有4-5个主控操作室集中到1个操作台,原有17条产线的操控集中到1个智控中心,大大提高了效率。

2021年马钢将继续主动作为,计划投入近20亿深化开展“三治项目”,建立环境监控长效机制,践行“绿色、精品、智慧”创新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各项任务。长江大保护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程鼎系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部部长,采访记者系安徽新媒体集团彭旖旎)

专家点评

黄承锋:马钢的发展是我党几代领导人关怀的结果。毛泽东、江泽民、习近平等先后多次视察,指出发展的方向、要求和目标,极大地鼓舞了马钢人干事创业的激情。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马鞍山市建设成为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作为马鞍山市的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给予了肯定、赞扬,认为发展劲头十足,必将再一次鼓舞马钢人在新征程上作出更好的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

马钢的发展是马钢精神的体现。从1953年2月,自其前身马鞍山铁矿厂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形成了“创业——每一天我们都在开拓,创新——每一天我们都在求变,创造——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近年来,马钢依然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要求向绿色变,进入武宝集团向行业高水平管理体制变,技术创新从传统向现代高技术变,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64位, 2019排名第93位,大幅度进步。

马钢的发展是尊重规律的结果。马钢“一年当作三年干,三年并为一年干”,并不是蛮干,而是尊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尊重了产业技术发展的规律。创新集成的炼铁智控中心是全球钢铁行业覆盖面积最大、控制产线最多、集成度最高的炼铁智控中心,大大地提升了经济效率和技术水平,这个大项目竟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的,更了不起。露天堆场改为大棚堆场,建设筒仓项目,同时进行环保升级及智能化改造,节约出的土地改为它用,提升了“亩产效益”,既满足了生态效益,也提高了经济效益。“绿色、精品、智慧”正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356796496137242647&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4356796496137242647

三、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地处三峡腹地、长江南岸,距涪陵城区28公里,耕地面积2600亩,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24户2206人。近年来,睦和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一个长江边上的小渔村,发展成四季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特色农业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是村里的“领头雁”,也是全国人大代表。20年前,他带领村民种植荔枝树,20年后,一棵棵荔枝树变为了“摇钱树”。一侧大江奔流,一侧林茂果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的总基调、大前提,又是一年两会时,刘家奇代表对此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新的建议,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近日对他进行了采访。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刘代表您好!去年村里纽荷尔脐橙喜获丰收,产量200万斤,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700亩,靠的是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靠的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提出“土里栽树子,四季卖果子,家里开馆子,就地进厂子,外出挣票子,青山变金子”的“六子”致富思路,如今睦和村是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我们从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的产品中获得了效益,我们的水果产量节节攀高,品质年年提升,保护生态环境也成为大家的共识。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据我们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并不容易,比如要改变村民的一些行为习惯。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的确是这样的。在地处三峡库区的涪陵,当地群众都习惯性将库区160米到175米之间的“消落带”土地用于栽种玉米。待玉米成熟收获时,库区老百姓只收玉米,不采割玉米秸秆,让玉米秸秆自然枯烂。蓄水175米时,三峡库区沿岸的玉米秸秆自然就变成了污染库区水质的污染源和漂浮物。同时,在栽种玉米期间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渗入长江,又变成新的库区水质污染源。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对此,您做了哪些工作呢?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我们在村里成立了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从正面引导和教育村民不在长江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下的“消落带”种植玉米及其它蔬菜等农作物。随着污染逐年减少,果子越卖越好,村民们也逐步转变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今年全国两会您又带来了什么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我带来了一份《关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建议》,要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努力实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具体来说有4点建议:

一是要加大宣传长江保护法的法律法规力度,在全社会掀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热潮;

二是继续开展长江库区“三乱”整治专项行动,有效遏制和打击破坏长江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法行为;

三是尽快研究培育适宜在长江库区“消落区”种植生长的耐淹乔木水生植物,保护库区水土流失;

四是加大对长江库区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切实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从3月1日起,我国首部流域保护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谈谈您的感受。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重庆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长江保护法的施行,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也离不开法律和政策保障。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您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我建议要立足实际、着眼将来,逐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惩处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犯罪行为,强力威慑潜在犯罪,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安全,守护我们共同的绿色家园。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刘代表,今年睦和村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今年我们还要通过环境整治、基础提升等,让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持续打造绿色水果食品基地,特别是进一步强化荔枝、枇杷品牌,让它们成为支撑全村的“致富果”;盘活村里的闲置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睦和村继续在小康路上迈进!

(“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记者 郭洁露)

专家点评

黄承锋: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变化是巨大的,由小渔村蜕变为一般的农业村,再变为文明村、生态文化村,直至全国示范。产业形态上,从祖辈的渔业,到一般种植业,再到“六子”特色种植业,附加值大大增加,实现了脱贫致富,相当了不起;同时,他们还解决了三峡库区的大难题——“消落带”的生态问题,不再因栽种玉米等农作物形成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渗入长江,不再有玉米秸秆等污染源和漂浮物进入长江,更是了不起。村民也由渔民,变为了种植户,再变为了果农,生产、生活方式文明演进,令人侧目。他们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双丰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的、生动的实践。

睦和村的巨变体现了基层党建的最好成果,涌现出了“领头雁”刘家奇书记一班人忠实地执行了党中央的发展方针,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开创性地落地为因地制宜的做法,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示范性成绩。睦和村的巨变是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英明决策和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所带来的,是重庆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作用”指示中“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具体体现,是长江经济带近年来变化的缩影。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377389815661319365&item_id=9377389815661319365&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四、区域联动保护长江源头,服务融入长江经济带云南这样干

“金沙江流域生态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才能做到长江守护源头。”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范永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守护长江源头,积极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自觉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等重点领域深入探索,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新贡献,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

多措并举 推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云南责无旁贷扛起“上游责任”,把修复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一项项制度出台,搭建起云南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一次次重拳出击,老大难问题逐一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逐渐转变;一个个硬招落地,制度力量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2020年7月正式施行,成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首部综合性、统领性、倡导性、促进性的地方性法规;金沙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域实施了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建立水生生物保护暨禁捕协调机制联席会议制度,13个部门齐抓共管,推进退捕任务全面完成。据云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连利军介绍,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展中,云南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首先是“治、修、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2020年,91个长江水系断面中,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79.1%,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云南长江水系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

同时,云南省还盯住“控、破、立”,推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出台了《云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实施细则(试行)》,对新上产业从严进行管理审批,坚决把云南最需要管住的岸线、河段、区域管住,坚决制止产能严重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产业输入。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抓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省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达84.1%、绿色发电量占比达92%。“十三五”时期,云南“西电东送”电量累计达7560亿千瓦时,100%为清洁电力。

区域联动 助力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

下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这盘大棋,共治共享是制胜要诀之一。5年来,长江经济带省市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和模式探索,生态共治力度逐渐强化。

云南与重庆、四川、贵州联合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共同致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旅游宣传推广协作;与贵州、四川签署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同步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凝聚起共抓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强大合力;四省市在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治、环境监测、信息交流通报等方面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环境联合执法体系,助力省际交界区域生态环境提升。

2020年,范永贞代表参加了云南省、丽江市人大组织的五级代表联动的金沙江流域视察工作,关注丽江市的金沙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她了解到,丽江市金沙江沿江原来植被稀疏、土地裸露的干热河谷如今变成绿色经济产业带,流域群众打造出了丽江华坪芒果、永胜软籽石榴等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不仅成了致富的“敲门砖”,更成为云南绿色食品“可食用的名片”。

范永贞代表认为,下一步,根据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有助于沿线群众收入增加,更能保护好一江清水,为金沙江流域再造一片绿水青山。

范永贞代表强调区域联动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保护长江源头需要区域联动,今年我准备了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建议,一是在青海、四川、西藏、云南四省范围内建立联动的生态保护机制,保护长江源头;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建设金沙江的绿色经济走廊。”

生态保护争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金沙江(长江)流经云南1560公里,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还存在不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云南省将更加主动担起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政治责任,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推动金沙江生态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连利军表示。

作为长江上游省份,云南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走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编辑部记者 彭娜 宋金艳/文 陈永春/视频)

专家点评

黄承锋:这样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讲过,长江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云南大力推进“治、修、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抓住了牛鼻子,取得了环境治理、水质治理等工作的明显成效。

这样干,探索创新了产业结构升级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说明岸上的产业、消费是治理的源头,特别是绿色产业的扶持壮大、绿色消费的引导。云南大力淘汰重污染的产业,发展清洁产业,特别是绿色发电量占比达92%,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绿色农产品也成为主导产业。说明“十三五”云南在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变上成效也非常明显。

长江浩浩荡荡,横亘东西,水资源丰富,长江经济带这个带状地域独有这份宝贵的绿色资源,她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其它地域,如京津冀,理应很大的不同,同时云南是我国生态最丰富的地区,更应该不同。在新时代全国产业结构的比重中,生态、绿色应该更加突显,云南要进一步壮大生态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在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强国富民,应该是云南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在发展的路径中,不是一个省在战斗,还要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外部效益明显,还应注重流域上中下游的协同,中下游要支持、补偿云南,让其发展更有后劲,创造更大的外部效益,更好地服务融入长江经济带。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640494991372850406&item_id=17640494991372850406&reedit_timestamp=161507745700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

关闭

友情链接